土水辭典查詢
[ 重新查詢 ]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說明及出處 | 辭典分類 |
---|---|---|---|
二畫 | |||
入滲 | Infiltration |
入滲的意義有二,其一指入滲的行為,液體由一介質或空間侵入或滲入另一介質或空間稱之;例如水分入滲至岩石中、水管水之滲進或滲出、降雨之滲入地下等行為。其二指滲入水量,例如下水道管渠之地下水滲入量等。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入滲比 | Infiltration Ratio |
用以說明土壤入滲能力的大小。密實土壤如黏土其值較高;疏鬆土壤如砂土,則入滲比較低。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入滲容量 | Infiltration Capacity |
水可能入滲至土壤中的最大率,謂為該土壤於某條件下之入滲容量。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入滲率 | Infiltration Rate |
單位時間內,水從土壤表面的入滲量,以每小時入滲多少深度表示。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三畫 | |||
土地處理法 | Land Treatment Process |
將處理過的放流水排放或灌溉於土地上,利用土壤及土壤有機物質的吸附、微生物作用及植物的吸收利用等來處理廢水的一種方法。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地處置 | Land Disposal |
排放廢污水於土地的措施。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質 | Soil Materials |
指構成土壤的物質,包括礦物質、有基質、水分、空氣以及大小生物群的混合物。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土鏈 | Catena |
一群衍自相同或相近母系的土壤,在不同地形或集水區中的位置可能表現差異性。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 | Soil |
包覆於地殼表層由岩石風化而來的細碎礦物質、腐爛的有機質、土壤水分、土壤空氣及大小生物群混合而成,常具有一定的層次,為植物生長的媒質。 指陸上生物生長或生活之地殼岩石表面之疏鬆天然介質。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br>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土壤 |
土壤化育層 | Soil Horizon |
由種種風化作用促成之土壤分層發育。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 | Soil Pollution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Fund |
中央主管機關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費成立之基金,其用途如下: 1.各級主管機關依第七條第一項與第五項、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五項至第六項、第八項至第十項與第十三項、第十三條第一項與第二項、第十四條第一項與第三項、第十五條、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與第四項、第二十四條第三項至第五項及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與第二項規定查證、採取應變必要措施、監督、訂定計畫、審查計畫、調查計畫、評估、實施計畫、變更計畫支出之費用。 2.基金求償及涉訟之相關費用。 3.基金人事、行政管理費用、土壤、地下水污染預防及整治相關工作人事費用。 4.各級主管機關執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制工作費用。 5.土壤、地下水污染查證及執行成效之稽核費用。 6.涉及土壤、地下水污染之國際環保工作事項之相關費用。 7.土壤、地下水品質監測及執行成效之稽核事項之相關費用。 8.關於徵收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相關費用。 9.關於土壤、地下水污染之健康風險評估及管理事項之相關費用。 10.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研究、推廣、發展及獎勵費用。 11.關於補助土壤、地下水污染預防工作事項。 12.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有關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之費用。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 | Soil Pollution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Fees |
中央主管機關為整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得對公告之物質,依其產生量及輸入量,向製造者及輸入者徵收之費用。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其他 |
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有效性自我宣告證明 | Certificate of Self-Declared Effectiveness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
為推動與發展我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強化技術能力與品質,促進我國優良整治技術於國內外深耕與推廣,俾提供申請者取得具參考性且可查證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有效性證明(以下簡稱有效性證明),以鼓勵國內採用環境友善且能有效減少污染物濃度或降低污染物毒性之技術。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有效性證明申請審查管理作業要點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模場試驗專案 |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echnology Pilot Study |
為提升改善國內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成效,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28條第3項第10款所列,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以下簡稱土污基金)用途之一為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技研究、推廣、發展及獎勵費用。業於99年度起推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究補助,並於101年10月22日訂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補助研究及模場試驗專案作業辦法」,期能鼓勵公立研究機構及學術研究單位進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及整治復育等新穎技術研發工作。藉以精進我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發展與政策推動,並規劃未來目標期將相關研究內容落實應用於實場污染整治改善。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補助研究及模場試驗專案作業辦法及年度徵求書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土壤孔隙率 | Soil Porosity |
土壤(或岩石)之容積中未被固體顆粒填充,而以空氣或水填滿之空隙佔所有體積之百分率,全孔隙率可由下式計算:孔隙率=(1-容積重/真比重)x100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比重 | Soil Specific Gravity |
指土壤與同體積水的重量比,先破壞團粒構造去除孔隙體積又稱為土粒密度(partical density)或稱為真比重(true specific gravity)。若以土壤和同體積水的重量比較,不事先破壞土壤構造,則實際測定的體積包括土壤孔隙在內,此比重又稱為假比重(apparent specific gravity),因以整個土體稱重,故又稱土體密度(bulk density)也稱為土壤容積比重或簡稱為土壤容重(soil volume weight)。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土壤水 | Soil Water |
土壤中各種型態水分的總稱。通常來源有降雨、雪、灌溉水及地下水。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水分特性曲線 | Soil-Moisture Characteristics Curve |
土壤在平衡狀態下,土壤容積水分含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O)與基質吸力水頭(matric suction head,L)之關係圖。一般而言,此特性曲線均在實驗室或現場測得,但近年來已發展相關經驗式以推估模擬,並得到良好的結果。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污染 | Soil pollution |
土壤中蓄積了重金屬、無機鹽類以及其他不易被分解的有機物,或含有過量的有機物超過土壤的緩衝能力或是自淨作用。 指土壤因物質、生物或能量之介入,致變更品質,有影響其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虞。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br>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土壤 |
土壤污染評估調查及檢測資料 | Soil Pollution Assessment Investigation and Test Data |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業所使用之土地移轉時,讓與人應提供土壤污染評估調查及檢測資料,並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業有設立、變更經營者、變更產業類別、變更營業用地範圍、歇業等情形之一者,應於行為前檢具用地之土壤污染評估調查及檢測資料,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法規名詞 |
土壤污染監測標準 | Soil Pollution Monitoring Standards |
指基於土壤污染預防目的,所訂定須進行土壤污染監測之污染物濃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法規名詞 |
土壤污染管制標準 | Soil Pollution Control Standards |
為防止土壤污染惡化,所訂定之土壤污染管制限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法規名詞 |
土壤污染整治目標 |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als |
指基於土壤污染整治目的,所訂定之污染物限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法規名詞 |
土壤侵蝕 | Soil Erosion |
由於土壤顆粒被風或水載離原處所造成的土壤流失作用。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剖面 | Soil Profile |
經過土層分化後,整個土壤發育完全,如果自地面向下垂直切開,則分層後的土壤層次包括最下層的風化母質層均可於此剖面中一覽無遺。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土壤氣體抽除法(SVE) | Soil Vapor Extraction (SVE) |
土壤氣體抽除法(Soil vapor extraction, 以下簡稱SVE),係以移除不飽和層土壤中的揮發性有機物(Volatic organic compounds, VOCs)為目標。該整治技術適用於受高揮發性化學物質污染土壤之整治,如四氯乙烯或苯等污染之土壤。 [ 出處:土壤氣體抽除整治技術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土壤液化 | Soil Liquefaction |
是一種地盤破壞模式的通稱。它描述在強震作用時,位於地下水位底下的疏鬆飽和砂土、沉泥質砂或礫石,土體孔隙中的水壓力,由於來不及消散而累積上升,造成土體強度大幅降低,導致地盤的大量變形。 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土壤液化是指土壤在地震影響下,土壤性質轉變為類似液體的狀態。這樣的現象會使土壤的強度大幅下降,可能引發建物損壞等災害。 [ 出處:土水網兒童專區<br>
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
|
土壤 |
土壤清洗法 | Soil Washing |
離地(Ex-situ),係將受污染土壤挖出,於現場或運送至他處,利用水(或萃取劑)混合攪拌後進行固液分離,一般常在現場進行。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土壤淋洗法 | Soil Flushing |
現地(In-situ),係利用水(或萃取劑)將土壤中的污染物淋洗至地下水,再於下游處或適當地點抽取含有污染物的地下水至地面處理。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土壤樣體 | Pedon |
最小的一撮提供說明用的土壤。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膠體 | Soil Colloids |
通常指直徑小於2微米的土壤顆粒,粘土中直徑較小部份均顯示膠體性質,主要矽土、礬土、氧化鐵及結合水等組成。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調整 | Soil Conditioning |
添加固體添加劑於土壤,改變其物理性質以及改良空氣或水在土壤中的移動性。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學 | Pedology |
研究土壤成因與分類的科學。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土壤離場處理 | Off-Site Soil Treatment |
當土壤改善工作受限於場址大小、處理時效、整治技術等限制,而無法於場址現地或現場完成改善工作時,將污染土壤移出場址範圍,並另外委託業者處理之方式。 [ 出處:土壤離場多元化處理管理系統 ]
|
整治技術 |
土壤鹽鹼化 | Salinization of Soil |
各種可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或土壤中逐漸積聚的過程。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管理 | Soil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
為掌握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狀況,工業區管理單位定期申報土壤及地下水檢測資料,環保機關檢視申報資料掌握品質情形,並監控工業區周界污染潛勢,及早發現污染。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檢測土壤及地下水備查作業辦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網 全國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管理區 ]
|
工業區、土壤、地下水、定期檢測 |
工業區預警監測井 | Early Warning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ells for Industrial Parks |
為及早發現污染,環境部依各工業區敏感受體及區內污染潛勢區域分布,於工業區周界建立預警監測井,並依燈號分級辦理周界預警監測工作,完備工業區整體預警監測體系,提升污染潛勢監測完整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網 全國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管理區;工業區燈號預警管理系統 ]
|
工業區、地下水、監測井、預警監測 |
四畫 | |||
不確定性分析 | Uncertainty Analysis |
討論評估結果不確定性與變異性的方法。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化學物質 | Chemical Substances |
指附表一「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物質徵收種類與收費費率表」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物質經由化學反應生產者。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其他 |
化學風化作用 | Chemical Weathering |
即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岩石受此作用不僅結構破壞散開也會改變化學成分與礦物種類,部分的礦物成分經化學風化作用而產生新的礦物組成。所以化學風化包括兩種現象,原來的礦物質消失變成較簡單的化合物,另一則為原生礦物分解而使次生物質形成。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化學動力作用 | Chemodynamics |
土壤污染物在環境中之分解、移動及其最後的歸處,必須經由長時間且在自然生態系之大環境中進行,整個過程稱為「化學動力作用」。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孔量 | Pore Volume |
土壤是個三相體,另外氣體與液體存在於土壤孔隙中,是土壤中未被土粒所佔的孔隙空間。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孔隙水 | Pore Water |
土壤、透水岩石、沉積物及沖積沉澱物中間隙內的水。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孔隙率、多孔性 | Porosity |
具有孔隙或間隙的性質。又解釋為岩石或土壤孔隙體積與其總體積比,常以百分率表示。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比出水率 | Specific Yield |
當土壤或地層中的孔隙達飽和狀態後,水分因受重力作用而排出,其排出水分的體積與總體積的百分比稱之。 [ 出處:地下水 ]
|
地下水 |
毛細管水 | Capillary Water |
又稱微管水,指土壤細孔隙中的水,緊接於吸濕水外側,承受地心引力,水膜較吸濕水厚重,其內側靠近吸濕水的一小部份因承受引力很大無法移動,與吸濕水同樣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屬於無效水,此部份之無效水又稱為內毛管水,而內毛管水外側的水膜則承受引力較小,可以移動而供植物吸收,稱為外毛管水,又稱為有效水。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水 | Water |
H2O,氫和氧最普遍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存在,空氣中含有水蒸氣,土壤和岩石層中有時也積存大量的水。水為無色、無臭、無味,對大多數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是極為重要,而且是極好的溶劑,溶點0℃,沸點100℃,天然水中有極少量的重水。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水分當量 | Moisture Equivalent |
飽和的濕土壤以相當1000倍地心引力的離心力下,能保持的水分含量。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水源 | Water Source |
指存在於河、川、湖、海、潭、庫或其他體系內全部或部分的地面水及地下水。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水資源 | Water Resources |
1.各種不同形式的水,包括有地下水、地面水、雨、雪、冰、雲等。 2.可以經濟開發利用的地表水及地下水。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水質 | Water Quality |
水的品質,或指有關適用於某特定目的的水之化學、物理及生物特性,依照此特性可針對使用目的的特性和需求,來決定某種水是否適合使用。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污染物 | Pollutant |
指任何能導致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之外來物質、生物或能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污染物 |
耕犁法 | Soil Mixing Method |
將土壤表面污染物質濃度高的部分與下層污染物濃度稀薄的土壤予以深耕反轉,稀釋耕土中的濃度。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五畫 | |||
加強型好氧生物整治 | Enhanced Aerobic Bioremediation |
係加速污染場址中現地微生物(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之生長,強化生物分解作用,能夠有效處理溶解於地下水中的有機類物質。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生物處理法 | Bioremediation |
是一種以自然程序來清除環境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方法,利用微生物移除關切污染物。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生物通氣法 | Bioventing |
生物通氣法(Bioventing)是一種常用的現地(in-situ)的處理技術,其主體設備仍為土壤氣體抽除設備,藉以抽除土壤層中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但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多加了一個整治程序單元,於土壤層中添加了營養鹽(Nutrient)的成份,其目的係為增加土壤的生物分解作用,以加速土壤層中污染物質降解速率,使得部分分子量較大、揮發性較低,或是吸附於土壤顆粒微細間隙、吸附引力較強、不易抽離的污染物,可以藉由生物降解作用,將污染物水解或分解成小分子中間產物,而得以再繼續藉由抽氣引力,離開土壤微細間隙,或是較容易抽離土壤層。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生物復育 | Bioremediation |
是利用微生物來分解污染物的一種處理方法。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整治技術 |
田間容水量 | Field Capacity |
土壤中粗大孔隙內的重力水完全排出,只在細小孔隙內充滿水的水分含量,亦即給土壤過剩的水然後放置其自然排水,直到水不再排出時的土壤含水量。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危害鑑定 | Hazard Evaluation |
蒐集污染場址資訊與污染物檢測資料,確認污染場址關切污染物種類及其濃度,鑑定致癌毒性及非致癌毒性、可能影響關切污染物傳輸途徑及可能受到該關切污染物危害之受體,並建立污染場址概念模型。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六畫 | |||
地下水 | Groundwater |
指流動或停滯於地面以下之水。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地下水 |
地下水污染 | Groundwater Pollution |
指地下水因物質、生物或能量之介入,致變更品質,有影響其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虞。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地下水 |
地下水污染監測標準 | Groundwater Pollution Monitoring Standards |
指基於地下水污染預防目的,所訂定須進行地下水污染監測之污染物濃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地下水法規名詞 |
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 | Ground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tandards |
指為防止地下水污染惡化,所訂定之地下水污染管制限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地下水法規名詞 |
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 |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als |
指基於地下水污染整治目的,所訂定之污染物限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地下水法規名詞 |
地下水位 | Water Table |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在土壤或岩石中的自由水面位置,會因降雨、季節變化、抽水量等因素而有所波動,是研究地下水資源及其動態變化的重要指標。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地下水 |
地下水受污染使用限制地區 | Delineated Groundwater Pollution Use Restriction Zone |
各級主管機關進行土壤或地下水污染查證時,如場址地下水污染濃度達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但污染來源不明確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告劃定地下水受污染使用限制地區及限制事項。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地下水 |
地下水抽出處理 | Pump and Treat |
抽出處理法(pump & treat),包括了兩個主要程序,即將污染之地下水抽出至地表,以及處理這些被抽出之污染地下水,主要能夠發揮下列兩種功能,一為利用抽水作用,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向外擴散,或是隨地下水流向下游方向流去;其次為將抽出之地下水在現場即時加以處理。至於處理方式,則可視污染物性質,設置合適的處理單元。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地下水流 | Groundwater-Flow |
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在土壤或岩石中的運動過程,地下水流動通常是由重力和壓力差驅動的,水從水位較高的區域流向水位較低的區域。地下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土壤或岩石的孔隙度和滲透性、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以及地下水補給區的位置。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地下水 |
地殼 | Crust |
地球之最外層岩層,主要由玄武岩及花崗岩所組成。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地層 | Stratum |
上下由地層面所區隔的岩層。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成土作用 | Soil Formation |
又稱為土壤的發育(soil development),此部份的作用以生物化學之風化作用為主。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有機質土 | Organic Soils |
以有機質為主的所組成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有機黏土 | Organoclay |
以有機陽離子取代金屬離子的黏土,稱為改良黏土(modified caly),或稱有機黏土。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污染土地關係人 | Interested Party of the Polluted Land |
指土地經公告為污染控制場址或污染整治場址時,非屬於污染行為人之土地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污染土壤多元化再利用 | Diverse Reutiliz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為預防及整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確保土地及地下水 資源永續利用,改善生活環境,維護國民健康,透過污染土壤多元化再利用方式,以達成「零廢棄」目標 及走向「循環經濟」時代。 [ 出處:土壤離場多元化處理管理系統 ]
|
整治技術 |
污染行為人 | Polluter |
指因有下列行為之一而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之人: 1. 洩漏或棄置污染物。 2. 非法排放或灌注污染物。 3. 仲介或容許洩漏、棄置、非法排放或灌注污染物。 4. 未依法令規定清理污染物。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污染控制計畫 | Pollution Control Plan |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針對污染控制場址,命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完成場址污染調查後,擬定之污染改善計畫書。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污染控制場址 | Pollution Control Site |
指造成土壤污染或地下水污染來源明確之場址,其污染物非自然環境存在經沖刷、流布、沉積、引灌,致該污染物達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者。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污染源 | Source Area |
指因物質、生物或能量介入之來源,致變更品質,有影響其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虞。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污染物 |
污染管制區 | Pollution Control Area |
指視污染控制場址或污染整治場址之土壤、地下水污染範圍或情況所劃定之區域。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污染範圍調查 | Contamination Extent Investigation |
指調查污染場址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分布狀況。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初步評估暨處理等級評定辦法 ]
|
法規名詞 |
污染調查及評估計畫 |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Plan |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知整治場址之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於三個月內,針對整治場址範圍,研提土壤、地下水污染調查及評估相關作業之計畫書。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污染整治計畫 | Pollution Remediation Plan |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針對污染整治場址,命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依污染調查及評估計畫執行結果,擬定之污染改善計畫書。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污染整治場址 | Pollution Remediation Site |
指污染控制場址經初步評估,有嚴重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虞,而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核公告者。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灰黏化作用 | Gleization |
在雨量豐富,地勢較低或經常淹水地區則進行灰黏化作用而生成藍灰色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灰壤化作用 | Podzolization |
在雨量豐富、排水良好地形、母質為透水性良好、溫度不高且表面為森林的地方,均會進行灰壤化作用產生灰色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自然解方 | Natural Based Solution |
是「採取行動保護(protect)、養護(conserve)、恢復(restore)、可持續利用和管理自然或經改造的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以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同時對人類福祉、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復原力(resilience)和生物多樣性產生惠益」。 [ 出處:聯合國環境大會 ]
|
其他 |
監測式自然衰減 |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MNA |
在無人為作用的干預下,因現地自然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擴散(Diffusion)、稀釋(Dilution)、吸附(Sorption)、揮發(Volatilization)、放射性衰減,以及化學性或生物性穩定(Stabilization)等,而使得土壤或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質量、毒性、移動性、體積或濃度,降低到足以保護人體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水準。 [ 出處:應用監測式自然衰減法之可行性評估準則、設計及成效評估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雙(多)相抽除法 | Multi-Phase Extraction |
主要於污染區土壤上方,挖設一個回收整治井,井中設置泵,由泵抽離、移除土壤及地下水中以不同型態存在的污染物質,其中包括液態之地下水自由相(free product)、溶解相,以及不飽和土壤層中以氣相存在之揮發性有機物等物質,屬於油、水、氣可同時抽除處理之整治技術。抽除之各種型態之污染物,經處理之後排放或廢棄、回收。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七畫 | |||
低溫熱脫附 | Low-Temperature Thermal Desorption (LTTD) |
低溫加熱脫附法被歸類為離地(ex-situ)型態的處理技術,針對受到油品類污染之土壤,利用「物理性」處理方式,移除受污染之土壤,主要係將受污染土壤挖除之後,送入加熱脫附機,使得污染物和土壤分離。低溫加熱脫附法之加熱脫附機內主要污染物去除機制可能由下列三項單元組成:熱揮發(thermal volatilization)、熱脫附(thermal stripping)、熱烤(soil roasting)。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免徵比率 | Exemption Rate |
指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化學物質,其直接產製原料已繳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費額與其應繳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費額比率之百分比。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br>
土基會提供雙語辭彙 ]
|
其他 |
利害關係者 | Stakeholder |
指依本法所定之污染行為人、潛在污染責任人、污染土地關係人,及污染場址土地開發行為人、污染場址所在地居民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場址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辦法 ]
|
法規名詞 |
卵石、礫 | Pebble |
小而磨圓的岩石,粒徑為4至64毫米。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吸著水 | Hygroscopic Water |
又稱吸濕水,緊貼於土粒表面的極薄水膜約為20層水分子所聚合,與土壤間之吸引力相當大,但以105℃的高溫將可之去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吸濕係數 | Hygroscopic Coefficient |
代表土粒表面的吸水能力,以100克乾土置於潮濕空氣中任其吸引空氣中水分,當飽和時(土壤重量不再增加)超過100克的部分即為吸濕水量或吸濕係數。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汞中毒(水俁病) | Minamata disease |
Minamata 係日本熊本(Kumamoto)縣(在九州)一魚村,名「水俁」的英文拼音。所謂水俁病係1953年,持續至1960年間發生於此村,由於村民因吃有機汞污染的魚而引起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汞中毒係源於附近一家以氧化汞為催化劑的工廠排放大量含汞廢水,而這些氧化汞於海底經微生物轉化成甲基汞,然後經食物鏈濃縮於人體內。水俁病初期死亡率高達38%,至1976年認定患者為 960人,其中 150人死亡。 日本南方水俁灣附近的化學公司傾倒水銀廢料至灣內,灣中生物因食物鏈累積到魚類,貓和居民吃了,口吐泡沫、無故狂怒、喪失視力,最後瘋狂投海而死,即「水俁病」。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疾病 |
八畫 | |||
生物曝氣法 | Biosparging |
生物曝氣法類似空氣注入法,均在含水層中進行曝氣,但其差異是,空氣注入法主要靠注氣促進污染物的揮發作用;生物曝氣法則是另外還注入了生物生長所需之營養鹽等,強化了微生物族群分解污染物的作用。另外,生物曝氣法的曝氣速率必須較空氣注入法為低,以避免地下環境中的生物/污染物/地質型態造成太大的擾動變化。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亞太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小組 | Remediation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of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ReSAG |
為宣揚我國政府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施政成果及環保產業技術能力,成立亞太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小組,成員國包括我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斯里蘭卡、印度。 [ 出處:環境部官網 ]
|
國際合作 |
固化與穩定化 | Soli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 |
固化法(solidification)係以包覆壓縮有害之污染物,使污染物之毒性溶出及流動性降至最低,並將其匣限於固化體中,此過程亦稱匣限化(encapsulation),其中固化劑與污染物間通常不發生反應,而僅是機械性的拌合作用。穩定化法(stabilization)是指利用化學劑與有害之污染物混合或反應,將污染物之毒性、溶解性及流動性降至最低,使污染物有害成分安定或降低其危害性之處理方法,主要有吸附、離子交換及沉澱等。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定積土 | Sedentary Soils |
風化作用產生的土壤物質,在原地堆積深厚,未作任何移動而化育成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底泥 | Sediment |
指因重力而沉積於地面水體底層之物質。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底泥污染 | Sediment Pollution |
指底泥因物質、生物或能量之介入,致影響地面水體生態環境與水生食物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虞。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底泥品質指標 | Sediment Quality Indicators |
指基於管理底泥品質之目的,考量污染傳輸移動特性及生物有效累積性等,所訂定分類管理或用途限制之限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物理風化作用 | Physical Weathering |
即崩解作用(disintegration),為岩石受機械性作用崩裂,岩石由大塊變小粒成分與原來的母岩相同,不會發生任何化學成分改變。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物質產生量 | Substance Production Volume |
指生產報表中所記載當季物質製造量之總和,若該物質徵收類別非為廢棄物且不適用免徵比率者,當其製造之原料已於當季繳納整治費,該物質之產生量得減扣其原料已繳納整治費之重量,其減扣量以該物質之產生量為上限。若該物質徵收類別為廢棄物,產生量需與該繳費人當季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網路傳輸申報系統所申報之出廠聯單量總和相同。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其他 |
物質輸入量 | Substance Import Volume |
指進口報單(淨重欄)所登載報關日重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其他 |
直接產製原料 | Direct Manufacture Raw Materials |
指可直接產製附表一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物質之原料。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其他 |
空氣注入法 | Air Sparging |
空氣注入法(Air Sparging)被視為最常用的現地(in-situ)的處理技術,主要針對吸附於土壤或溶解於地下水中的揮發性或半揮發性有機物質進行處理,將未受污染的乾淨空氣注入地下水污染區(通入含水層)中,藉由水中曝氣作用,使得有機物質從溶解的液相中吹出移除,當其到達不飽和層之土壤層中,可藉由土壤氣體抽除設備如SVE(Soil Vapor Extraction)等抽除。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初步評估 | Preliminary Assessment |
指進行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污染影響潛勢評估,並依評估結果評定是否公告為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場址。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初步評估暨處理等級評定辦法 ]
|
法規名詞 |
離地處理 | Non-In Situ Treatment |
將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搬離至其他地方再加以處理。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整治技術 |
九畫 | |||
保水量 | Water-Holding Capacity |
土壤保持水分以供植物需求的容量。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其他 |
客土法 | Soil Dressing |
將未受污染的土壤置於受污染的土壤之上,而被污染的耕土向適當的深度排入。 [ 出處:地下水 ]
|
整治技術 |
持久殘留時間 | Persistence Time |
所謂持久殘留時間係定義在農藥使用後在土壤系統中消失75-100%所需之時間,農藥之持久時間除了決定於施用之農藥本身之物理化學性質外,並隨著環境條件而不同。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毒性因子 | Toxicity Factor |
以毒性物質之毒理實驗結果,配合不確定因子的使用,以數值的方式表示該物質的毒性,毒性因子通常為劑量反應評估最後獲取的結果。毒性因子的估計以其致癌性分為致癌毒性因子(致癌斜率)與非致癌毒性因子(非致癌參考劑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洗井 | Well Development |
去除井篩附近的細砂等阻塞物,目的在於增加抽水量及減少水位洩降,其方法如超量抽水等。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地下水 |
玻璃化 | Vitrification |
為將廢棄物於高溫下處理之技術(高於 1,000℃),使有機污染物和可燃性物質經由熱分解或燃燒程序以達到穩定/固定化的目的。玻璃化法與其他固化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所需熱能之供給方式的不同。主要應用於玻璃化法的加熱方式包括電漿加熱(plasma heating)、電熱加熱(electric heating)、化石燃料燃燒(fossil fuel combustion)、感應加熱(induction)和微波加熱(microwave heating)等方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界面活性劑及共溶劑淋洗法 | Surfactant/cosolvent flushing |
界面活性劑/共溶劑沖洗法(surfactant/cosolvent flushing)是一項可以縮短整治期程的特殊技術,利用注入界面活性劑與(或)共溶劑的組合,以達到移除地下環境中含氯溶劑污染之目標。 界面活性劑/共溶劑沖洗系統通常為包含成對的注入井與抽出井之系統。將已針對整治場址與污染物性質調整為適當濃度之界面活性劑/共溶劑經由注入井加入地下水層中,當沖洗污染區域時,可使DNAPL 溶入微胞(micelle)內部,減少界面張力且增加其移動性及溶解性,接著DNAPL 與地下水經由抽出井抽出,最終將DNAPL 完全移除。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紅壤 | Red Earths |
溫度稍低的地方,紅壤化作用生成較暗紅色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紅壤化作用 | Laterization |
在雨量豐富但變化很大、旱季及雨季明顯劃分、排水良好地形、母質為含鐵鋁成分高,高溫地區且表面植物濃密的森林或草原地帶,均會進行紅壤化作用產生紅褐色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致癌性 | Carcinogenicity |
毒性化學物質或其他化學藥劑能使致生物體因攝入此化學物質而導致癌細胞之產生。此種特性稱為致癌性。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疾病 |
重力水 | Gravitational Water |
指土壤中粗大孔隙內的水,佔據土壤粗大孔隙使得空氣無法進入土壤,因而影響土壤微生物之活性及植物根部生長,就農業而言,不但無益處反而有害。在排水良好的狀態下土壤中不會有重力水存在。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重金屬 | Heavy metals |
指原子量超過鈣(40)以上之金屬,累積在生物體或人體會造成損害,如銅、鎘、汞、鉛、鎳、鋅、銀等。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化學物質 |
風險特徵描述 | Description Risk Characterization |
依前三款鑑定與評估之結果綜合計算推估評估受體暴露各種關切污染物之總致癌及總非致癌風險;並應執行不確定性分析,包括數據變異性及採用模式或參數之不確定性,以說明真實結果與計算結果產生差異之可能性。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風險評估 | Risk Assessment |
包括環境影響風險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場址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辦法 ]
|
法規名詞 |
十畫 | |||
凋萎係數 | Wilting Coefficient |
又稱凋萎點(wilting point),當土壤中的水分減少到某一程度時,作物無法再吸取水分生長而開始凋萎,凋萎現象無法以補充水分使之恢復生機,此時土壤中的含水量稱為凋萎係數。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栗鈣土 | Chestnut Earths |
在半旱區草類生長較稀疏地區有機質較少,鈣土化作用下生成的表土顏色較淡多顯現為栗色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浮油回收技術 | Free Product Recovery |
以物理性機制為主的程序,美國環保署所提出常用的浮油回收技術(USEPA, 1996): (1) 浮油抽除與油水分離(removal/skimming system); (2) 利用水位洩降回收浮油; (3) 氣相抽出/地下水抽出; (4) 雙相(液相與氣相) 回收 [ 出處:經濟部工業局<br>
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砷中毒(烏腳病) | Blackfoot Disease |
由於長期飲用含砷較高的水而引起慢性砷中毒,使得居民腳底皮膚色素沉積,高度角質化,發生龜裂性潰瘍。臺灣西南岸的布袋、北門曾出現此一病例。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環境用詞 |
十一畫 | |||
參考劑量 | Reference Dose, RfD |
評估造成非致癌不良反應之污染物濃度或毒性劑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國際永續整治聯盟 |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Alliance |
是一個全球組織聯盟,目標是就與永續土地管理相關的聯合倡議開展合作。 [ 出處:英國土壤及地下水組織CL:AIRE ]
|
國際合作 |
排土客土 | Soil Excavation and Soil Dressing Method |
將受污染的土壤部分予以移出而以新的非污染土壤客土,則為排土客土,亦即以非污染的土壤更換耕土的方法。 [ 出處:地下水 ]
|
整治技術 |
清理或污染防治計畫書 | Cleanup or Pollution Prevention Plan |
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區內從事土壤挖除、回填、暫存、運輸或地下水抽出等工作者,應檢具清理或污染防治計畫書,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後,始得實施。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淋餘土 | Pedalfer |
水分能滲透通過之土壤,將鈣等鹼性物質溶出,剩下的土較具酸性者。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現地化學氧化技術 |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 |
現地化學氧化技術(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 係指將氧化劑注入地下環境中,分解關切污染物(Contaminants of Concern, COC),並降低其質量、移動性及/或毒性的方法。 [ 出處:現地化學氧化法整治技術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現地化學還原技術 | In-situ Chemical Reduction |
將還原劑注入至土壤或地下水環境,透過還原劑與污染物所產生的化學反應,驅使污染物質經還原程序進行降解。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現地生物整治 | In-Situ Bioremediation |
現地生物整治(in-situ bioremediation)乃是自然界反應過程,藉由碳源(電子接受者)及微生物有機降解過程,去除或降低污染物的毒性,或轉成無毒性的型態,以達到整治之成果,所以微生物的特性是關鍵要素。微生物包括單細胞與多細胞生物,常見的菌種有細菌、真菌、光合成微生物和微小蟲類等。根據能量來源,細菌可分為光合成菌(phototrophs)、異營菌(heterotrophs)及化學自營菌(chemoautotrophic bacteria)等。有些細菌可同時以有機及無機物為其營養鹽,處理外來人工污染物(如鹵化物);另外,在生物整治中,異營菌為主要降解有機污染物的菌種,光合成菌常應用於處理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或毒性污染物之生物轉化機制。因此,整治上多利用異營菌降解有機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問題。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處理等級評定 | Priority Ranking Assessment |
指依場址污染影響潛勢評估總分,評定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支出費用之控制場址、整治場址優先順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初步評估暨處理等級評定辦法 ]
|
法規名詞 |
透水性反應牆 |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 (PRB) |
設置於地表下的反應性物質被設計做為攔截污染團、提供流經反應物的路徑以及將污染物轉變成能為環境所接受的型態,以達成阻牆下游所需之整治標的。 [ 出處:透水性反應阻牆整治技術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陰離子交換作用 | Anion Exchange |
在土壤膠體表面的正電荷雖然不多,但其吸附的陰離子同樣可以被其他陰離子所取代,稱為陰離子交換作用。其交換取代能力稱為陰離子交換能力(AEC,Anion exchange capacity)。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十二畫 | |||
現地氣提技術 | In Situ Air Stripping |
指經由未飽和的土壤層,將氣體抽出或洩出,而使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由土壤基質中移出。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整治技術 |
現地處理 | In Situ Treatment |
對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於污染所在地加以處理。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整治技術 |
最大容水量 | Maximum Water Holding Capacity |
又稱飽和水量(saturated percentage),指土壤中粗細孔隙均充滿水時的水分含量,以烘乾土含水之%計算。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最佳管理措施 |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
在符合綠色永續整治原則下,污染整治者針對個別場址特性採取維持污染整治目標的相關管理措施。 [ 出處:土基會雙語辭彙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場址污染影響潛勢評估 | Site Contamination Impact Assessment |
指進行土壤污染途徑影響潛勢評分及地下水污染途徑影響潛勢評分。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初步評估暨處理等級評定辦法 ]
|
法規名詞 |
場址概念模型 | Site Conceptual Model |
利用適當方式或模式推估工具,以圖示建立及說明場址污染物、污染範圍及污染程度。 [ 出處:土基會雙語辭彙 ]
|
法規名詞 |
植生復育 | Phytoremediation |
係將植物栽種於污染場址土壤上,利用植物降解、吸收、涵養、固定以及轉化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一般可提供兩種功能:一為污染源控制,可避免污染物溶解於地下水中而流動到其他區域。二為污染團的捕捉,植物的根系可將污染團侷限於一定的範圍內,避免污染擴散而造成對受體的影響。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植積土 | Cumulose Soils |
在沼澤或濕地因長期浸水,空氣不流通使植物遺體分解腐敗成腐植質,在原地堆積而形成的有機質土。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殘積土 | Residual Soils |
定積土有時因外力影響而被移去他處(就不稱為定積土了),剩餘未被移去的土壤稱之。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結構水 | Water of Constitution |
存在於土壤固體物質內的水分,多以結晶水狀態存在於各種礦物內,無法以物理方法用高溫去除,當水去除時則此固體物質的成分已發生改變。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善良管理人 | Due Diligence As a od Manager |
為促使污染土地關係人善盡管理義務,避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故準用民事法律之過失程度概念,課予最嚴格的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評估受體 | Receptors |
指風險評估所欲評估之受體,包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場址(以下簡稱污染場址)內受體及污染場址外周圍區域受體,在健康風險評估係指人體,在環境影響風險評估係指人體以外之其他生物體。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場址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辦法 ]
|
法規名詞 |
鈣土化作用 | Calcification |
在雨量不多、排水良好地形、母質含鈣較多、表面植物為草原或灌木,不論在高溫或低溫的地區均可進行鈣土化作用產生灰黑色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陽離子交換作用 | Cation Exchange |
黏土礦物質的表面帶有許多負電荷,可吸附正電離子,吸附的正電離子可被其他正電離子交換取代的能力。黏土表面帶有愈多的負電荷,則吸附的正電荷愈多,被其他正電荷取代的量也愈大,此種取代的能力叫做陽離子交換能力(CEC,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黃壤 | Yellow Earths |
季節雨量分佈較均勻的地方,紅壤化作用生成較黃棕色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黑色有機質土 | Margallitic Soil |
熱帶地區與熱帶農業關係密切而重要的一種鬆軟土。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黑鈣土 | Black Earths |
在半濕且草類生長繁茂的地區因有機質豐富鈣土化作用下生成表面為深黑色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十三畫 | |||
運積土 | Transported Soils |
土壤因受重力、水力、風力或其他外力的影響而離開原來進行風化作用的地方,運到他處堆積然後化育而成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鉛中毒 | Lead Poisoning |
由於體內鉛之累積而產生之病變,通常鉛之污染飲水係由於用戶接管或鉛管或金屬容器之溶解。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環境用詞 |
電動力法 | Electrokinetics |
電動力法的原理係將正負電極置於待處理之污染場址中,施加適當大小之直流電壓或電流後,藉由陰、陽電極間生成之電場,驅使帶正電荷之離子被吸引到負極(陰極);相反地,帶負電荷之離子則向正極(陽極)移動;此外,實驗證實溶解性非離子物質另可藉由電滲透之傳輸,藉以引導土壤中電解質溶液之移動,進而達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漠境土 | Desert Soils |
在乾旱且植物更少的地區因有機質極少,使礦物質不具黏性成為散沙,鈣土化作用下僅呈礦物的顏色。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十四畫 | |||
對環境影響之評估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指依場址污染潛勢評估總分評估污染場址對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之危害性。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初步評估暨處理等級評定辦法 ]
|
法規名詞 |
監測井 | Monitoring Well |
依據不同設置目的,分為以監測背景水質為目的之區域性監測井;以污染預防、調查或查證為目的之場置性監測井。 [ 出處:地下水水質監測井設置作業原則 ]
|
地下水 |
綠色永續韌性整治 | Green Sustainable Resilient Remediation |
近年來氣候變遷引發極端天災事件,可能改變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流布狀態及降低整治成效,將原本的綠色永續整治(GSR)再加上韌性(Resilience),用更具韌性、適應氣候及自然解方等概念,整合永續管理及創新的土水技術,降低污染整治工程對環境、社會與經濟的負面影響,並同時達成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 出處:環境部新聞專區<br>
綠色永續型整治宣導網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綠色永續整治 | Green 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
永續整治即於符合現行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前提下,在場址整治工作的任一階段,採行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三面向的技術、工法、策略或管理方式。以減少整體環境衝擊與環境足跡、符合社會共同利益、降低經濟負面衝擊為目標,發展土壤與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 出處:綠色永續型整治宣導網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綠色整治措施 | Green Remediation Measures |
在執行整治工程時採取適當措施以減少因整治行為產生的環境足跡。 [ 出處:綠色永續型整治宣導網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聚鈣土 | Pedocal |
水分不能完全滲透且含鈣質較多的土壤。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腐植質;腐植土壤 | Humus |
土壤中的黑色有機物,組成相當穩定,但因被充分分解而喪失其固有的結構特徵。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鉻污染 | Chromium Pollution |
鉻及其化合物所引起的環境污染。鉻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主要為鉻鐵礦。化合價有二價、三價和六價。天然來源主要是岩石風化,大多呈三價鉻;人為污染來源主要是工業含鉻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排放,如金屬加工、鉻鐵冶煉、電鍍、製革、顏料、耐火材料和化工等工業。工業廢水中的鉻主要是六價化合物,如鉻酸根離子(CrO42-);冶金、水泥等工業和煤、石油燃燒的廢氣中,含有顆粒態鉻;化工生產中的鉻渣(氧化鉻) 等都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中以三價鉻與六價鉻的含量來規定水質標準。三價鉻與六價鉻對人體健康都有害,但六價鉻毒性更大。生產金屬鉻和鉻鹽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渣,已成為鉻污染的重要污染問題。一般可將它還原為毒性較小的三價鉻後作製磚、水泥混合材料,鑄石和礦棉原料等。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環境用詞 |
十五畫 | |||
蒸氣注入 | Steam Injection |
主要透過注入井將蒸氣強力注入地下水中,利用熱空氣或蒸氣使受污染之土壤加熱,促使污染物從土壤中釋放出來,使揮發性及半揮發性的污染物上升至未飽和層,再從未飽和層中將污染物抽除後另行處理。而地下水中的 NAPL 則會提高其溶解性隨水移動被抽除。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暴露量評估 | Exposure Assessmen |
分析各關切污染物於各環境介質中傳輸途徑、傳輸途徑上之受體及所有可能之暴露途徑,以評估各關切污染物經擴散及傳輸後,經由各種介質及各種暴露途徑進入所評估受體之總暴露劑量評估。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潛在污染責任人 | Person Potentially Responsible for Pollution |
指因下列行為,致污染物累積於土壤或地下水,而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之人: 1. 排放、灌注、滲透污染物。 2. 核准或同意於灌排系統及灌區集水區域內排放廢污水。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法規名詞 |
熱脫附法 | Thermal Desorption |
離場加熱脫附(thermal desorption)處理系統係將受污染物質藉由熱能將有機污染物及水予以揮發、汽化之程序。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熱處理法 | Thermal treatement |
現地熱處理蒸氣注入利用有機污染物之揮發性,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之特性,達到加速脫附效果。首先提升地下環境溫度,再利用土壤抽氣法,將揮發之污染物自受污染區抽除。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比水重非水相液體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十六畫 | |||
劑量反應評估 | Dose Response Assessment |
致癌性關切污染物應說明其致癌斜率因子,非致癌性關切污染物應說明其參考劑量或參考濃度。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燈號分級管理 | Ligh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
為加強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監測及污染管理,環境部依各工業區申報案件審核情形、定期檢測結果及污染管制狀況進行燈號分級,並具體規劃各燈號對應各單位分工管理作為,強化工業區污染預防及改善管理工作。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網 全國工業區土壤及地下水品質管理區;工業區燈號預警管理系統 ]
|
工業區、土壤、地下水、定期檢測 |
磚紅壤 | Laterite |
最高溫的地方紅壤化作用生成較鮮紅色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膨潤土、皂白石 | Bentonite |
主要由蒙脫土等黏土礦物及石英、長石、玻璃質物等組成的岩石,鬆軟多孔顏色淺淡,具有膨脹及吸附核種等特性,為放射性廢料處置之理想回填材料。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十七畫 | |||
耕犁工法 | Plow and Dilution |
先以挖土機開挖土壤至預定深度,堆置現地進行曝曬、風乾與翻堆,乾燥後使用挖土機進行混合,大型土塊以挖土機挖斗予以壓碎或碾碎,多次稀釋混合,以逐漸稀釋至預定目標,再回填作業,鏟裝機仍應將剷土斗舉高使土壤垂直落下,產生再次混合與分散之效果,經確認已達預定效果後,即分層以挖土機整地、滾壓機壓實。 [ 出處:土基會 ]
|
整治技術 |
應變必要措施 | Necessary Response Measures |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減輕污染危害或避免污染擴大,依控制場址或整治場址實際狀況,採取之必要處置措施。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
|
土壤地下水法規名詞 |
環境污染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所謂環境污染就是因為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副產品對我們周圍產生不良的改變,而這種直接間接的改變包含了能源型態、輻射程度、化學和物理組成等。而這些改變可能直接影響人類或是水源供應、農業生產、自然界再生及其他生物性產物等。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環境用詞 |
環境技術查證 |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erification |
環境技術查證( ETV) 之目標係為提供環境技術績效可信賴、可靠及獨立的查證。環境技術為可產生一項環境附加價值或指示一項環境衝擊的量測參數之技術。此等技術對於處理環境挑戰並達成永續發展具有漸增的重要角色。 透過提升與促進市場採納創新的環境技術,特別是比相關選項績效更佳的技術,ETV有助於環境的保護與保育。ETV 特別適用於使用現有標準無法完全評鑑其創新特徵或績效的該等環境技術。透過客觀證據之提供,ETV 依據可靠的試驗數據,可對環境技術的性能提供獨立與公正的確認。ETV之目的係為增強新的創新技術之信賴性,藉以支持利害相關者間具知識的決策訂定。 [ 出處: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CNS 14034 ]
|
整治及調查技術 |
環境蓄積 | Environmental Accumulation |
指排放之化學物質因不易被分解,致滯留於各種環境介質中,例如:空氣、水、土壤等。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環境用詞 |
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 | Environment Impact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
健康風險評估是以流行病學、臨床研究、毒理學及環境研究結果,描述污染物可能造成潛在不良健康效應,同時預測特定暴露情境下,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及型態,並分析影響層面,進而評估污染場址進行整治必要性與急迫性。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
|
法規名詞 |
黏土 | Clay |
1.地球科學界定的定義為礦物或岩石顆粒之小於1/256毫米(約等於4微米)者。 2.土壤學界之定義為土壤中礦物或岩石顆粒小於2微米者。 3.黏土礦物如高嶺土、伊利石、蒙脫石等。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黏土礦物 | Clay Mineral |
為片狀構造的鋁矽酸鹽礦物,主要有高嶺土、伊利石、蒙脫石等。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黏壤黃土 | Clay Loam |
黏土含量較高的土壤。 [ 出處:環境保護辭典 ]
|
土壤 |
十八畫 | |||
鎘中毒 | Cadmium poisoning |
顧名思義即為鎘重金屬中毒,最著名的痛痛症(Itai-itai disease )即由其造成。過量的鎘在人體中累積,而在腎臟濃縮,致使骨骼關節劇烈疼痛,會致死的公害病。在日本富山縣,河川受到鎘的污染,此河川灌溉所產出的稻米因而也受到污染,稱〝鎘米〞。當地居民吃了鎘米之後,鎘便在體內累積,產生腎小管性蛋白尿、骨軟化及假性骨折等症狀,病人身上十分痛苦,故稱之為痛痛病。在痛痛病的事件中大量使用維生素,被發現可舒解患者痛苦。分呼吸中毒與口食中毒。經呼吸道中毒通常會有呼吸系統局部發炎,嚴重者可因水肺致死。經飲食中毒者則以昏眩、下痢為主。一般以肺與腎為主要受害器官。LD50因鎘的不同鹽類或有機鎘而異,大約是350mg~8900mg(指急性毒而言)。 相關定義:人體如產生鎘中毒,則有骨骼酸痛、不良於行、慢性骨折等現象,就是所謂的「痛痛病」,日本公害史上曾有一個著名案例發生於日本富士線神通川流域;而本省桃園觀音及蘆竹、彰化花壇等部分農地也因出產鎘米,陸續廢耕。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環境用詞 |
鎘污染 | Cadmium pollution |
鎘及其化合物所引起的環境污染。鎘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於鋅、鉛和銅礦中,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態存在,鎘化物毒性很大,鎘在體內有蓄積性,長期接觸會引起慢性鎘中毒,鎘化合物還有致畸胎和致癌的作用。 [ 出處:環境資料標準系統-環境用詞/用語 ]
|
環境用詞 |
十九畫 | |||
生物堆法 | Biopiles |
係在場址原處或選擇其他空地之地面處,先舖上一層不透水層或是其他阻隔材料,圍起一個整治區,再將受污染的土壤挖起放置於整治區的上面,堆成一個土堆,之後再將空氣(氧氣)、營養鹽、微量元素、水份(氣)等,利用管線系統輸送至土堆之內部,以馴養好氧性的微生物,微生物則利用油品類污染物質做為代謝生長的基質,將其轉化成代謝產物CO2及H2O。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油品類污染整治作業參考指引_113年修 ]
|
整治技術 |
繳費人 | Fee Payers |
指附表一「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物質徵收種類與收費費率表」及附表二「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之廢棄物項目及費率表」應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物質之製造者及輸入者。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收費辦法<br>
土基會雙語辭彙 ]
|
其他 |
關切污染物 | Chemicals of Concern, COCs |
指風險評估所欲評估之污染物,包括濃度大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污染物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非屬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項目之污染物。 [ 出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場址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辦法 ]
|
法規名詞 |
二十畫 | |||
礦化作物 | Mineralization |
有機污染物經土壤微生物一步一步之分解,最後生成二氧化碳、水及一些簡單之無機化合物,是為礦化作物。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其他 |
礦質土 | Mineral Soils |
以礦物質為主所組成的土壤。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二十二畫以上 | |||
鹼土化作用 | Alkalization |
由鹽土變成鹼土的作用稱為鹼土化作用,造成鹼土的環境與造成鹽土的環境相同。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鹽土化作用 | Salinization |
在雨量少植物生長稀疏、排水情況惡劣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不論氣溫高低均可進行鹽土化作用生成鹽土。對作物是種極不好的土壤,尤其是鈉離子太多土壤呈鹼性反應許多植物不能生長,土壤呈分散狀況破壞土壤物理性質。 [ 出處:土壤環境污染與農藥 ]
|
土壤 |
鑿井技術 | Well Technology |
鑿井技術除水井之設計與施工之種種技術外,尚包含水源之探測、井位之選擇與水井之維護保養等方面之技術與工作。 [ 出處:地下水 ]
|
地下水 |
更新日期:2025-02-05